(台北1日讯)香港名媛蔡天凤遇害遭分尸震惊华人社会,涉案的前夫一家四口遭人们唾弃。在这起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及讨论时,有医生分享了分尸者的“五大特性”,而且这类案件都有个被害人与加害人相识的共同点。

出生于槟城目前在台湾医界服务的重症科医生黄轩,日前在面子书针对蔡天凤案讲述分尸者的特性,他指出,关于分尸犯罪的动机,早已有学者研究发表过,这是残酷又怪的犯罪行为,但不外乎,依其犯罪行为模式,归纳成五大特性 :

【1】“防御性”(Defensive)

这是分尸者“最常见的犯罪行为”模式,其动机就是帮助“隐藏或移动尸体,消除证据或使受害者的辨识更加困难”。

【2】“侵略性”(Aggressive)

此类是第二种最可能常见的分尸者犯罪行为,其动机就是“激进强烈情感”引起的,杀戮是情感动机的一部分,肢解作为“情感得不到的报复”。

【3】“进攻性”(Offensive)

这是第三最常见的分尸者,其动机主要就是“性动机”驱使的,典型的方式除了肢解尸体,还会切断生殖器官或乳房,甚至会保存这些器官。

【4】“精神病”

在第四类是精神病分尸案,其动机就是犯罪者失去现实感知,他们大部分会听到声音,或遭受奇异的“妄想催使”去分尸。例如曾有凶嫌称,“听到上帝的声音”。

【5】“巫术性”(Necromantic)

现在文明社会比较少见,其动机就是为使用身体部位当作战利品、符号或神物,而肢解尸体。

最著名的案例为1993年,在大马发生女巫连环剥皮分尸案,在黑巫术界有种传言,当巫师夺走他人的生命,就可获得更高层的黑巫术,该女巫为了修炼这种黑巫术,分尸9条人命,当中包括一名议员。

最后,他指这些分尸案的最后一个共同特点,就是死者与加害者之间相互认识。他称在现今犯罪科技而言,要从肢离破碎的躯体去破案,看似困难,其实不会,只要确认谁被分尸,就会很快知道谁是分尸者了。

因2007年Konopka法医专家研究分尸者,得到一个共同特点,“被害人与加害人通常具认识/亲密关系”,通常是家庭成员,夫妻、子女或朋友关系。这就是为何分尸犯罪者要试图掩盖尸体身分,阻碍尸体鉴定的原因。

LEAVE A REPLY

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!
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